腹腔脓肿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陆荫英教授团队重大突破免疫微环境重塑治疗
TUhjnbcbe - 2022/4/9 12:29:00

前言

免疫治疗极大地改善了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,但免疫疗法单药有效率仍不高,探索最佳联合治疗策略是临床研究的努力方向。

细胞因子诱导杀伤性细胞(CIK细胞)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过继免疫疗法,其已被广泛研究用于治疗临床肿瘤患者,已有许多临床试验证明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。

近日,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陆荫英教授团队在OncoTargetsandTherapy发表文章,报道了2例靶向CIK细胞治疗序贯单药PD-1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肝癌达完全缓解(CR)的病例。

病例简介

01

病例一

男性,75岁,既往病史:乙肝、冠心病、房颤。

年10月

患者因腹胀就诊,查腹部增强MRI示:肝多发占位,部分融合,考虑为肝癌。化验AFP正常范围内,CA.26ng/ml↑。

肝穿活检病理提示:肝内胆管细胞癌,低分化,muc-1(+)。确诊为“1.原发性肝癌T2N0M0II期,2.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,3.心律失常-房颤”。

年11月、年1月

行TACE治疗,期间联用瑞戈非尼抗肿瘤治疗2个周期(6周)后诱发严重房颤发作,停用靶向药物。

年3月

因疾病进展(原病灶增大,且出现新发病灶)入组我科临床试验“双抗靶向活化CIK细胞治疗进展期肝癌的随机、对照II期临床研究”(NTC),予以双抗靶向活化CIK(muc-1)治疗4周期,年8月19日复查CA恢复正常,RECIST标准评效疗效:疾病稳定(SD),mRECIST标准评效疗效:部分缓解(PR),肿瘤活性部分明显减少。

年10月

腹部MR示S5、S6病灶较前明显增大,原ICC肿瘤病灶继续坏死吸收。化验AFP.3ng/ml↑,退出临床试验。行超声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术+肝穿活检术,术后病理:肝内肝细胞-胆管细胞混合型癌,中分化。免疫组化:GPC-3(+)。

术后肝部病灶消融彻底,但患者出现肝脓肿,经抗炎、引流等积极治疗2月余后,肝脓肿痊愈,肿瘤完全坏死。复查AFP.1ng/ml。

年2月

复查腹部增强MR示:肝内原ICC结节基本消失,肝右叶新增2处结节,考虑活性灶,疾病进展(PD),化验AFPng/ml,继续予以双抗靶向活化CIK(GPC3)治疗5周期,最佳疗效SD。

年12月肝部病灶明显增大,且出现新发病灶,化验AFP明显升高ng/ml↑,评效PD。行第三次肝穿活检术,术后病理:肝细胞癌,中分化。年12月22日行TACE。后因新冠肺炎疫情未再复查及治疗。

年4月

查腹部MRI提示肝内肿瘤进展明显,AFPng/ml↑。年4月26日始予以单药PD-1抑制剂(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)。

年7月16日(4周期)

评效PR,AFP降至8.7ng/ml。

年10月

评效CR。目前患者仍行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免疫治疗中,维持CR,耐受性良好(图1~图2)。

图1患者PD-1抑制剂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

图2治疗示意图

02

病例二

女,65岁,既往病史:高血压病、2型糖尿病。

年7月

医院确诊肝癌并行肝癌射频消融术。

年2月及4月

医院因肝癌复发行介入治疗。

年9月

就诊于我科,腹部影像学结果提示:肝内多发活性病灶。9月12日行微波消融治疗。术后肝部病灶消融彻底。

年9月

复查影像学结果示:肝内新发多发活性病灶。化验AFP.2ng/ml↑。

9月11日行微波消融减瘤术+肝脏穿刺活检,术后病理结果示:肝细胞癌,中分化。免疫组化:GPC-3(+)。

确诊为“1.原发性肝细胞癌,2.乙型肝炎肝硬化,3.高血压病,4.2型糖尿病”。

年10月至年3月

患者入组临床试验“双抗靶向活化CIK细胞治疗进展期肝癌的随机、对照II期临床研究”(NTC),予以双抗靶向活化CIK(GPC-3)治疗。期间RECIST标准评效疗效:SD,mRECIST标准评效疗效:SD(图3)。

图3CIK细胞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

年3月、6月

年3月疾病进展出组,年3月、6月分别行介入治疗。

年8月

腹部影像学结果示:肝内多发活性病变,部分较前稍增大、部分新发。化验AFP.4ng/ml↑。评效:PD。

8月18日予以输注PD-1抑制剂(信迪利单抗注射液)。

年9月

因出现免疫性腮腺炎暂停第2周期PD-1抑制剂,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后好转。

年10月13日(1周期)

评效PR,化验AFP降至13.88ng/ml。

年12月26日(4周期)

评效CR,化验AFP3.38ng/ml。

目前患者仍行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免疫治疗中,维持CR,耐受性良好(图4)。

图4PD-1抑制剂治疗期间影像及AFP变化

靶向CIK细胞治疗

如何更加精准有效

我中心开展的“双抗靶向活化CIK细胞治疗进展期肝癌的随机、对照II期临床研究”(NTC),是利用化学方法将靶向癌细胞相关抗原MUC1/GPC3的抗体和可识别T细胞的CD3抗体偶联起来,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双特异性抗体,达到辅助T细胞杀伤癌细胞的目的。

靶向活化CIK细胞治疗肝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。在年3月我们给予病例1患者CIK(MUC-1)治疗4周期后,部分肝内胆管细胞癌减少,新发肝细胞癌,形成肝内肝细胞-胆管细胞混合型癌。

此时免疫组化结果提示GPC-3阳性,故消融减瘤术后,予GPC-3双特异性抗体增强CIK杀伤能力,继续CIK治疗10个月。年12月肝内胆管细胞癌已几乎治愈。

病例2患者经过CIK(GPC-3)治疗,病情稳定长达17个月。说明了双靶向活化CIK治疗进展期肝癌的有效性,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可控,未出现3级以上不良反应,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。

肿瘤免疫微环境重塑

助单药PD-1治疗肝癌

两个病例患者在双靶向CIK治疗出现疾病进展后序贯单药PD-1抑制剂治疗,疾病均达到了CR,即靶向活化CIK治疗序贯PD-1抑制剂治疗在这些患者中产生良好且持久的临床反应。该治疗方案的抗肿瘤反应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,但我们推测,几个潜在的因素可能发挥作用。

第一,CIK除了增加肿瘤微环境中的T淋巴细胞数量外,还为现有的肿瘤渗透T细胞提供细胞因子,可以增强其功能,克服免疫逃逸机制,最终改善了肝癌免疫微环境,有利于抗肿瘤反应。

第二,CIK细胞与抗PD-1抗体可能具有协同作用。抗PD-1抗体可以阻断PD-1信号通路,阻止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,从而协同增强T细胞的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及杀伤作用。

第三、CIK治疗可能使人体某些重要的抗肿瘤免疫细胞增加,提高抗PD-1抗体治疗的疗效并逆转其耐药性。在报道的两例患者中,都观察到了CIK治疗期间T淋巴细胞百分比、CD8+T细胞百分比的上升,CD4+T细胞百分比、CD4+/CD8+T细胞比值的下降,这些细胞在先天抗肿瘤免疫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。CIK治疗之后,杀伤肿瘤的直接效应细胞CD8+T细胞比例上升,在此基础上使用PD-1抑制剂,阻断T细胞的抑制信号,可能是CIK治疗序贯PD-1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原因之一。

未来可期

免疫微环境重塑或可治愈肝癌

两个病例均从双靶向活化CIK治疗中获益,且序贯PD-1抑制剂后疗效非常好,几乎达到治愈。也就是说免疫微环境重塑或可治愈肝癌,这给我们未来肝癌的治疗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路,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。

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即将开展“靶向活化CIK细胞与PD-1单抗续贯治疗进展期肝癌的II期单臂临床研究”,即:靶向活化CIK治疗4个周期后,静脉回输PD-1单抗,每3周为1周期,共4个周期。

如需咨询或入组本研究,可拨打-转。

专家介绍:陆荫英

医院第五医学中心-肝脏肿瘤科主任

北京大学医学部特聘专家

擅长:各种肝病诊疗,主攻肝脏肿瘤局部消融、生物免疫治疗、分子靶向治疗及个体化精准治疗。

更多精彩内容

如果您想学习更多肝癌新进展方面的内容,请扫描下方

1
查看完整版本: 陆荫英教授团队重大突破免疫微环境重塑治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