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初学者来说,我一直认为:艾灸盒+艾条,是最好的艾灸方法,方便简单、节约时间、效果还不错。
实际上还有很多艾灸方法,效果会更好,只是操作起来要略微麻烦一点。如果你可以熟练的操作艾灸盒、艾条了,那么你可以尝试更好的隔物灸。
艾灸中,为了取得更好的艾灸效果,有时我们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,如葱、姜、蒜、附子、盐等这些大料。利用这些大料具有的特殊功效,配以艾灸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病效果。
隔姜灸隔姜灸小视屏
隔姜灸适合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,适用于一般虚寒证,对寒性呕吐、腹痛、泄泻、遗精,早泄、养胃、不孕、痛经,面瘫及风寒湿痹了效较好,也用于皮肤冷痛、冻疮、各种皮炎、疮癣等皮肤病。
在隔姜灸时,最好用本地的小土姜,药用价值好一些。然后,切成厚约0.2~0.5cm厚的姜片,记住,姜片中间要用针或者牙签穿刺数孔,这样在艾灸时便于灸火透过姜孔更顺畅地进入人体。最后,在姜片上放置艾炷施灸。
灸到什么程度呢?一般来说,每次艾灸7~11炷,以穴区局部出现潮红时为宜。在施灸的过程中,当你感觉穴区有灼痛感时,可以略微把姜片提起来,防止皮肤灼伤。
什么叫一壮或者一炷?视频里姜片上的一个小艾绒,就叫一壮或者一炷。
隔葱灸隔葱灸是一种古老的艾灸方法,较早的记载见于明代。隔葱灸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威力,是因为葱白味辛、性温,是一剂解表药。
《本草经疏》中说:“葱,辛能发散,能解肌,能通上下阳气,故外来怫郁诸证,悉皆主之。”葱白可疏肝通络,宣通上下阳气,发汗解表。主治感冒风寒、阴寒腹痛、大小便不通、痢疾、疮痈肿痛、虫积腹痛等病症。
隔葱泥灸怎么操作呢?你可以取葱白若干,剥去老皮,再把葱白捣成泥,平摊在穴位上,约0.3~0.5cm厚,直径2~3cm,然后在上面放艾炷进行艾灸。施灸至穴位处有烫感即为一炷,每次灸7~11炷。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,7~10日为一疗程。
为什么要把葱白捣成泥呢?是让葱的药性在艾火的作用下更好地释放出来,随着艾灸的温阳之气直达病灶,从而有效地治疗疾病。一般来说,隔葱泥灸适用于比较严重的病症,如重度风寒感冒、严重便秘、疮痈肿痛、虫积腹痛等。
采用隔葱灸时,葱泥越烂越好。因为越烂的葱泥,药性更容易释放出来。
隔盐灸中医名著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,盐能“调和脏腑、消宿物、令人壮健”。因此,古人很早就将盐应用于艾灸中,于是便有了隔盐灸。
隔盐灸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。关于隔盐灸的最早记录是《肘后备急方》,它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,再上面置大艾炷施灸,以治疗霍乱(急性腹泻疾病)等急症。后来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有记载:“霍乱转筋,欲死气绝,腹有暖气者,以盐填脐中,灸盐上七炷,即苏。”
在现代中医上,隔盐灸的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,可以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,如痢疾、淋病、脱症等。因为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、温中散寒的作用,对亡阳脱证,四肢厥冷,急性腹痛、吐泻等症有很好的疗效。
在隔盐灸时,要让患者仰卧,暴露脐部,取适量的干燥食盐,放入脐中,填平肚脐眼,然后用艾条对着食盐灸到微烫就停,过一会接着再灸。
也可以在食盐上放一块生姜片,再在生姜片上放置艾炷。当患者稍感皮肤烫热时,即可更换艾炷,直至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
隔蒜灸隔蒜灸就是把大蒜切成薄片放在穴位处,然后在大蒜上施灸,这种灸法主要用于治疗脓肿*疮。
隔蒜灸之所以在治疗痈疽时疗效显著,是因为大蒜本身辛温喜散,具有消肿化结,拔*止痛之功效。《名医别录》中是这样介绍大蒜的:“散痈肿魇疮,除风邪,杀*气。”现代医学研究发现,大蒜具有超强的杀菌能力,可以防治肿瘤和癌症,还具有预防感冒、抵抗疲劳、抗过敏等作用。
隔蒜灸除了把蒜切成片进行艾灸,还可以把蒜捣成泥之后采取隔蒜泥灸。什么时候适宜隔蒜泥灸呢?我的经验是,当患处面积比较大,蒜片无法覆盖时,可以把大蒜捣成泥,然后将蒜泥压平盖在患处,再在上面施灸。
隔蒜灸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呢?
在隔蒜片灸时,你可以取新鲜独头的大蒜,将其切成厚约0.1~0.3cm的蒜片,然后用针或牙签把蒜片中间刺几个小孔,放在穴区上,再在蒜片上放置艾炷施灸,每灸3~4炷之后换一个蒜片,然后继续施灸。一般一次施灸7~11炷。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,7~10日为一疗程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